"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2022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提出这样的期许。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工作繁忙,习近平还是坚持“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在他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博览群书:习近平的书单都是中外经典名著
自幼时起,习近平的父母就很注重培养他的读书习惯。父亲会批阅他的读书笔记,并让他将不足之处反复修改;母亲会带着他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等小人书,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书,陪伴着他的成长。
习近平曾说“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出席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开幕式期间接受专访时,习近平说,“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这是习近平翻看桌子上摆放展示的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图片来源:新华社
经史子集,也是习近平的阅读内容。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孔子研究院参观时,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颇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提到了很多经典著作,开列出一张丰富的阅览书单。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到《论语诠解》《古诗源》《诗经》《警世通言》等古诗文经典,再到《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复活》等外国名著……透过这张书单,足见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
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
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习近平还要求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他在地方工作时就经常读地方志,帮助自己做好领导工作。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他曾在《福宁府志》上了解到霞浦“因洋中有淡泉涌出而得名”,盛产大黄鱼,民谚也有“官井洋、半年粮”的说法,叮嘱当地干部“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
勤于思考: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
阅读不仅关乎青年的个人成长,更事关民族的未来。习近平始终关心广大青年的读书学习。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2021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谈到自己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习近平率先垂范、亲自倡导下,全社会共享开卷之美、阅读之乐,书香氛围愈加浓厚。(肖聪聪、实习生王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