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发展巡礼
【回眸发展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推动者——邓相军
来源:中华英才     时间:2017-01-03     点击数:

分享

近期《中华英才》杂志对北邮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邓相军进行了重点报道。

多年来,邓相军主任致力于”科艺融合”的实践,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好评。

本期《中华英才》杂志就此采访了邓相军主任,现予转载。

他从小就痴迷于艺术,钟情于书画,对美对艺术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洞察;他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辅导与训练,但他持之以恒,凭借自己对艺术独特理解与感悟,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最终赢得书画界同仁的认可;他气质沉稳朴实,全无那些浮华与藻饰,理工科出身的他始终用一双科学的慧眼去观察世界,用缜密的思维去思考艺术。他就是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高校书画创研基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邓相军。

冬日暖阳,记者一行采访了邓相军先生。初次相见,觉得这位书画家比圈内的许多书画家多了几分沉稳与朴实,乍一看,他更像一个学者与为人师表的老师,坐在自助餐厅的一隅,平静、专注地翻看着手中的资料,我开门见山地问:“您作为一个书画家,请谈谈您的艺术经历?”他笑了一下,让我觉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心想这有什么好笑。他说:“其实,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书画家,我顶多算一个爱好者。出于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我是在工作之余写字、画画。”

我对他的回答有点儿吃惊,因为见过那么多书画家,都强调自己很著名,对书画艺术造诣很高,而他为何如此谦逊和低调?我接着又问:“那您现在是从事什么工作呢?”他温和地说:“我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教师,现在是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任主任,产业研究院公司的董事长,还兼任学校其他几个公司的负责人。从事科技园区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学生创业孵化指导等工作。”

噢!我恍然大悟,原来他真是一位大学老师!我似乎一下无法把一个学理工科的老师和眼前的这个书画家联系在一起,我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说:“那您一定是理工科出身吧?为什么又和书画结下如此深的渊源?”

在后来的谈话中我才了解到,原来他是1982年由青岛一中考入北邮自动化学院(原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做过课题研究,当过班主任,做过外事工作,做过学校公司的经理。后来到外企工作过一段时间。在香港、美国的上市公司还做过高管(高级副总裁),期间做了很多项目,包括SDH,ATM-帧中继,卫星通信,无线调度与信息服务系统,IP电话,电信反欺诈等等。他还告诉我,他是国内第一批从事IP电话、电信反欺诈的人。现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往日本、北美方向的IP电话就是他们当时建立的主要业务。

我疑惑的问到:“您从科学到实业,又从实业到艺术的过程是如何累积而成的呢?”带着这样一种对邓老师人生轨迹的探寻之意我们开始真正的认识邓相军先生。

他依旧保持着淡淡的微笑,向我娓娓道来……

邓相军先生出生在山东青岛,美丽的海滨山城使得他从小就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环境,使他对美有直接的感悟,青岛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艺术明星。哥哥也喜欢书画,对他影响很大。小的时候就经常照着哥哥的画临摹,哥哥还专门请老师来教他。他对书画的热爱近乎痴迷,从小学到大学从未间断对书画艺术的探索。1986年后,邓先生开始画国画。起初是学徐悲鸿的马,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他不知跑去了多少趟,馆内的工作人员无不认识他。他把当时能找到的有关徐悲鸿先生的资料统统收集起来,徐老先生画的匹匹骏马如同刻在他脑子里一样。他还喜欢唱歌、写字,是大学同口中的“才子”。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有几年的时间他被调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培训项目,学员来自亚太地区近40个国家。他的角色有点像班主任,所以要经常与学员们在一起,也因此与这些外国学员结下深厚的友谊。作为赠送给他们的礼物,邓老师的绘画作品也飘洋过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飞到了20几个国家。

或许是出自新闻工作者的习惯,我的问题有时也会比较刻薄,我问到:“那你没有经过书画方面的科班训练,是不是会觉得力不从心呢?”他沉默了一下,依旧是平静的回答着我的问题:“或许有这方面的问题,我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科班训练,但回想起来,还要感谢我的哥哥、同学的家长和老师。我们小学的时候还有书法课,包括语文老师对写字的笔顺、结构都由很严格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使我的书法避免了很多弯路;当时我们还有绘画兴趣小组,小学、初中的时候,有同学的家长从事美术工作,经常与同学一起学画画。经过素描、透视、写生的训练,为自己的绘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初中阶段,画过很多素描,画画的时候,经常是不知不觉天就黑了。青岛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对喜欢画画的人是一种幸运,反过来,也可能是这些美丽的地方,激发了人们的美感,培育了青岛众多的艺术家。我一直认为,环境对人的审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青岛火车站、栈桥、中山公园、八大关,小鱼山、以及鱼台路小巷等等很多地方都是我们写生的好去处。

还有,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这也给了我不断的锻炼机会。在大学里面,我们一个小班30人,就能组织画展,而且水平还不错。实际上,理工科的学生有很多人有这方面的才干。

虽然从绘画专业方面讲,我们有很多不足,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我从事理工科专业,给了我一个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角度,对宇宙、自然的理解更理性。我觉得我选择理工科是一种幸运,因为人文学科可以因为自己的爱好去学习、研究,而自然科学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团队。无形中我或许就成了一个‘复合型’人才。所以,理工科的学习,不仅没有成为我学习、探索艺术的障碍,反而是一种推动力,使得我可能读各种各样的书:天文的、地理的、科学史、物理学、生物学等等,我还喜欢研究佛学、文学、中外艺术史等等。同时,我还修习一些功法,作为理论与实修的一种验证。

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一本书《科学发现纵横谈》,就是一个理工科大学的校长写的,这本书写的引人入胜、文采飞扬,本身就证明了科学家所具有的人文修养。这本书不仅写了很多科学发现的故事,同时让我们也知道古往今来的科学大师们很多在专业以外也都是才华横溢,很多科学家也有极高的艺术素养。钱学森先生认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钱学森学理科,父亲同时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这样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能开拓创新思维,对从事科学工作很重要。钱老不仅是科学大师,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科学家大多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建筑学家梁思成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地质学家李四光学过作曲,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谷超豪均爱古典诗词,多有诗集问世。数学家陈省身不仅喜下围棋,还是个武侠小说迷,须知,武侠小说丰富的想象力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益的。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卓越的大学教育家竺可桢是位文史大家,不仅西学渊博,国学功底也极深厚,对经、史、子、集及诗词,笔记、方志等广征博引,用于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数学家丘成桐酷爱古典文学,《史记》中许多篇章能够背诵,可见下了多少工夫……,这样的事例确实不胜枚举。

对于书画“技术”而言,徐悲鸿先生讲:‘要师法造化,师法古人’,同时,还要表达自己的内心。齐白石先生说书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吴冠中先生讲:画画要‘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就是择一切手段’!看中外绘画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与我们搞科学研究、经营企业都是相通的,艺术、科学、企业,其共同的灵魂就是创新”。

所有的这些知识、这些认识,都成为邓相军先生从事书画艺术的基石。加上他个人的情志、偏好,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书法作品,都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他说:“我特别喜欢毛主席的书法:豪放、有度、潇洒、大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我也试着学习毛体书法,企图从中体会伟人的情怀。我现在钟情于山水画。因为山水画更能表达内心的感受,更能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境界。”

也许正是邓相军先生这样的独特经历,使他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艺术与科学。理工科的学习不仅没有阻碍他探索艺术,反而成为他艺术生涯的立足点与推动力。多年来,他始终认为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灵魂——创新.也正是这一理念,使得他尤其关注并致力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高校书画创研基地”的成立便是他在“科艺融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我饶有兴趣的问到能否给我解释一下书画创研基地。

他微笑的说:“好啊!我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高校书画创研基地’做好。就我所知,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理工科大学出面组织的面向全国的书画创研基地。”

“我们现有全国各地的会员300多人,已经出版了画册《精英集萃颂中华》、杂志《国艺》,并举行书画展若干次,参与其他活动若干次,还帮助经济比较困难的书画家出版专著。在京城书画界小有影响。我们办高校书画基地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理工科高校师生的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说的严重一些就是改变理工科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近年来,有一种趋势,理工科先生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差,令人担忧”。 我追问道:“有知识,没文化?有这么严重吗?艺术素质对理工科学生科学如此重要吗?”邓老师回答:“确实重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想通过这种刺激性的语言来引起大家的重视。正如钱老所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可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开阔思路,增强对科学新知的认识和探究。爱因斯坦认为,“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互相补充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听到这里我开始从内心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儒雅沉静的人,这个我一直误认为的书画家,心里油然升起几分敬意,我有些激动地说:“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创新啊!应该大力支持!”

他回答道:“在筹备、成立、运行过程中,我们受到很多的支持。像国家行政学院周文彰副院长,给予我们非常具体的指导,给我们提出了要求。著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家赵一唐先生,也不辞劳苦,多次参加我们的活动”。

“北京邮电大学的老领导张英海、薛忠文,现任领导王亚杰、乔建永、温向明、赵纪宁等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热情指导和鼓励,并对具体工作予以部署。此外,中央党校、文化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等单位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都给予好评。”

我继而又问到:“现在有很多书画组织,你们与他们有什么区别?”

他非常坚定且自豪的说:“首先我们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其次我们还有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可以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这将催生出新的亮点。类似于新媒体一样,新艺术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总以为艺术与技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艺术的进步无不与技术密切相关!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还是表现的形式、传播的方式等等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这恰恰是我们理工科的优势!”

“我们现在已经利用北京邮电大学的技术,开发出‘网上立体美术展览馆’,将传统网站的平面展示,升级到立体的展览,给书画家一个全新的宣传平台。我们还有新的图像处理技术,将照片转换成油画的效果。我们在开发新的VR/AR/MR技术,探索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路!”

他半认真半玩笑的说:“我想做一个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推动者,这就是一个浪迹于艺术领域的理工男的理想!

看着眼前的邓老师我想起一句话:没有白费的功夫,也没有碰巧的成功

虽然邓老师说的貌似轻松,实际上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按照流行的说法,他是一个处女座,凡事追求完美,这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从不打牌,不打麻将,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学不会,实际上是不愿意花精力在这些方面。他生活中既安静又充实,为人谦逊,待人热情。他广交朋友,书画界很多有名的老师与他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如赵一唐、舒乃仁、徐方闻、边保华、李立详、赵仲杰、徐文秀、岳鸿进、刘忠信等等都毫无保留地给他书画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使得他能获得多方的滋养,在书画艺术上获得长足的进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邓老师最好的注释。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之外,他还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等,广泛的阅读给了邓老师一种沉稳的气质和在绘画创作方面的自信。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游历欧洲十几个国家,亲眼欣赏了原来只在书本上看到的西方美术作品,对西方艺术有了直接的感受。后来每次出国,都尽量找机会参观当地的艺术博物馆。

为了积极扩大书画基地的影响,在高校之外,还与餐饮、医疗行业很多单位合作。比如与全聚德王府井店的合作就非常成功,除在大厅、包间里展示作品外,邓相军先生题字的“盛世牡丹”盘更是享誉国内外。

在高校书画创研基地主办的“国艺”期刊上记录着邓相军先生这样一段话:“我比较喜欢表现早晨太阳初起时刻的山川。晨曦侧照,山边染红,水在静静的流淌,鸟儿在悠闲的飞翔,山中氤氲着薄薄的雾气,早起的人家已经有了袅袅炊烟……,这是一种清净的世界,湿润的空气中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我还喜欢表达一种宗教的情怀。高山峻岭之上,烟云飘渺,自然条件已经不允许树木茂盛。山石嶙峋,峰顶寺庙庄严。你仿佛能沉浸在这样的清净之中,让梵音洗刷每一个细胞。”

“我经常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世界中,此生与书画结缘是一种幸福。我更希望把书画创研基地办好,为更多的人带来启迪!”

当今时代是文化创意的时代,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单纯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会长久,文化艺术如果不与技术相融合、碰撞,也只能是少数人的艺术,不会成为大众的艺术。邓相军先生凭借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前瞻性的视角看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巨大潜力与市场空间,并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学和艺术的真正融合,推动“科艺融合”的新模式。

美国《福布斯》网站也曾发表文章《乔布斯可以教给我们的十条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乔布斯指出,苹果和其他所有计算机公司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苹果一直设法嫁接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艺术与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它在我们这个创意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仅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指导原则,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指导原则。要想实现真正地“科艺融合”,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的艰辛和磨难是不言自明的。它需要地不仅是我们更是下一代甚至几代人地不懈努力和奋斗。我们衷心希望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邓相军先生的带领和推动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高校书画创研基地”会越来越成熟、发展并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把目光投注到“科艺融合”的路子上来,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产品必将越来越频繁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更多的人带去幸福与梦想。在“科艺融合”的道路上,我们共同期盼着,一起努力着……

版权所有: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 10 号    邮编: 10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