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刊发校党委书记续梅署名文章《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日期:2023-11-20 出处: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者按】近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0期(总第310期)刊发校党委书记续梅署名文章《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文章指出,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要对标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准确理解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点,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现状,理性看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认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主体、管理运行机制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新要求。

以下对文章进行全文转发:

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续 梅

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并要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2],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为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为推动我国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1.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突出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体验和教育管理效率的过程上。其中包括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数字化,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实现远程教学和自主学习;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个性化指导;建立数字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教务服务和学生支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评估数字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等一系列过程要素。通过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可以实现在线教学、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智能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需求,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灵活、个性化和高效的教育服务。

2.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数字化。将课程内容通过数字手段呈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获得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机会。二是教学方式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接入的数字化技术搭建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互动,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更丰富的教学体验。三是效果评估数字化。采用在线考试、自评估系统、学习行为分析和数据挖掘等途径,突出数据驱动决策导向,有效提高教学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四是学生管理数字化。通过搭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查询。五是学习资源数字化。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开放教育资源库,打造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课程平台,提高资源共享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教育现代化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3]的总体目标,这表明教育强国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重要支柱。数字时代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迈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传统高等教育理念通常把教育重点放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一技之长上,容易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创新、重就业轻发展的现象。而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既要求结果也要看过程,既要学理论也要看实践,既要打好基础也要培养创新能力,既要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要看到学生的长远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全方位地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混合式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进入数字时代,数字中国建设为迈向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乘上数字技术的东风,才能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对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学习积极性高、适应能力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能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帮助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建立起更顺畅、更便捷的交流渠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及时沟通、及时反馈,从而以先进数字技术的运用带动教育效果的提升。

2.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发展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以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将原本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聚合起来,面向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大学生群体建立学习交流共同体,还可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让那些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4],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化发展。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化。五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5],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依然存在,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最大程度弥补不同地域、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化发展。例如,近年来深入实施的“慕课西部行计划”,实现了西部高校基本全覆盖,有力推动了西部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实力的提升,为缩小高等教育的地域差距作出了积极贡献。

3.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6]进入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和跨文化能力、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的融合,客观上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作、推动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这就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更加紧密,以适应和推动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条件。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为学习个体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潜力,有效唤起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问题,通过数字化思维和手段培养技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跨界思维能力和开放合作精神,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实践机会和交流合作机会。这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4.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有力举措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7]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要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重点任务来完成。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必须依靠高等教育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与支撑。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教育交流的国际化。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在教育领域的交流愈加密切。近年来,各国纷纷推出相应的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如美国提出的“数字化学习”、新加坡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俄罗斯建设的“现代化数字教育系统”、德国推出的“数字型知识社会”教育战略等,[8]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让中国的优质课程走向世界,让世界的优质课程走进国门,对于国内外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绝不能闭门造车,数字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开放格局、包容心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使大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接触不同专业学科的前沿领域,可以了解世界环境的变化。学生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更加全面多元,视野更加开阔,从而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更高,高等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一是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从重视程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数字化工作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高等教育数字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发展蓝图。从技术发展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全球化竞争来看,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竞争压力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升级迭代,同时也增强了教育质量和内涵提升的紧迫感。从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来看,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在提高,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从教育资源来看,传统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字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从教育机会来看,传统教育存在地域限制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教育数字化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从教育效果来看,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数字教育可以通过个性化学习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从行业转型需求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教育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数字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业态,可以为教育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

三是已有实践的良好基础。从政策支持来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系列规划文件相继发布。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教育新基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从理论研究来看,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发布的《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体现了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构建了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为世界高等教育明确数字化评价指标和发展重点提供了理论依据。2023年4月,北京市数字教育大会提出了以数字赋能推进教育创新理念,推动教育数字化迈向更高水平。从技术创新来看,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和前提,“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整体推进了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从实践创新来看,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同步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资源分散、数据不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实现了高等教育在线资源的便捷获取、高效运用、智能服务,[9]为高等教育“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教育大资源共享共建”“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共享”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2.挑战

一是技术和设备方面带来的挑战。在技术更新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所使用的技术迭代周期变短,对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备兼容方面,不同的教育数字化设备和平台可能存在操作系统或软硬件兼容问题。在培训和支持方面,针对系统和设备的不断升级,教育机构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以适配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在数字鸿沟方面,缺乏统筹的教育数字化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从而影响教育数字化的普及和公平。在资金和资源方面,教育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购买与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和网络支持都是巨大开销,对于一些财政状况较差的学校和地区将成为难题和负担。

二是教师和学生能力带来的挑战。对高校教师而言,一方面,已有的教育理论和要求难以指导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教学,这将倒逼教师提升技术能力和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数字化平台和工具,并将其整合到教学中;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思考如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在线教学,并且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在线参与和互动。另一方面,还要求重新设计评估方式,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可能无法适应在线学习的特点,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参与度。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获取和处理各类信息,同时还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还要具备协作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在甄别处理碎片化信息的同时,完成知识学习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成协作、分享和表达,不断培养形成自学习、自组织、自培养、自规划、自调节和自适应的全新学习模式。[10]

三是传统体制和机制带来的挑战。在观念和理念方面,存在对传统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与数字化教育转型重视程度不平衡的问题,对教育数字化的支持程度不够,或者口头支持多、实际行动少,导致高校在教育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和推广不足。在班级设置及学分认定模式方面,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按照固定的学科和学年划分,学生需要按照统一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参加规定时间的统一考试完成学分认定,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一人一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培养难以兼容,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后的课程考核与学分认证如何实现与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入和衔接,将成为未来高校教学管理的新课题。在教学评估和考核体系方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后相应工作量的评估和考核标准不明确,使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和创新受到了限制,积极性和动力受到较大影响。

四是数据安全和保护带来的挑战。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大量的个人数据和敏感数据,保护数据隐私、防止数据被盗取和滥用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网络安全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意味着高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建立和维护大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云存储和网络连接等,如何保证网络运行安全可靠,已经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在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方面,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教育资源,确保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系统具有强大的安全性,成为教育数字化网络安全博弈的重要内容。在师生教育方面,培养师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对网络行为的鉴别能力以及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成为高校师生参与教育数字化各项活动的基础要求和基本前提。

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教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也是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形成数据驱动、人技结合、跨界开放的新型教育生态,[11]构建更加适切、更加完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卓越和更可持续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者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科学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以更高标准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力度。教育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高校要通过网络建设、设备更新、教育软件和平台引入不断满足教学基础平台的最新数字化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提档升级实现学校全员、全要素、全过程数字化覆盖,更好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通过兼容性和接入能力的持续提升扩大教育数字化在线覆盖范围,惠及更广泛群体;通过各类数字化教育系统的逐步成熟与开放,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教育协同新业态。高校要积极发挥信息化、数字化专业优势,树立学科特色型智慧教室建设理念,分类打造人文、经管、理工、艺术等“学科特色”新型智慧教室;发挥5G全息远程互动教室、5G虚拟演播教室等技术赋能作用,为高等教育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贡献高校智慧、高校经验和高校方案。

二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效能。高校要通过智慧教育“国家队”赋能数字化变革,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辐射与带动效能;进一步发挥“三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平台架构作用,提升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互通,更大程度地凸显平台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社会赋能、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以数据驱动的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巩固“三横三纵”资源布局,不断完善教育资源整合、教学辅助功能、个性化学习支持、教育数据分析、教育管理支持、就业创业服务等功能建设,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进一步强化平台教育评估与监管、教育创新与研究功能,构建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突出平台在重点领域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可替代性,积极回应师生及社会关切,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叠加、积聚、倍增效应。

三是要强化技术赋能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加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投入,以政策导向鼓励高校最大程度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以技术赋能缩短优质资源上线周期,切实解决好教育数字化“源头活水”问题。要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集成力度,建成以若干节点为支撑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库,加大资源互联互通,以技术优势提升用户对资源的可及性和适配度,以在线平台的不断完善推进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高资源访问和使用率,切实解决好教育数字化“最强大脑”问题。要加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力度,在建设中避免技术性能不统一、通信规约不兼容、设备控制不一致、数据采集不全面等情况,同时还要用发展眼光统筹考虑未来扩展需求,预留合理扩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间互联互通、互促共享,切实解决好教育数字化建设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问题。

2.以更宽视野提升高等教育参与主体的数字素养

一是要推进高校管理机制的与时俱进。要以数字化驱动管理精细化,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简化管理层级和流程,通过信息共享、自助式服务、电子化审批等举措,提高响应速度和管理效率,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实现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结构重塑、精准管理。要以数字化推动决策精准化,重视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挖掘、决策模型建立和风险评估、实时监控和反馈等在决策中的应用,实现科学精准决策的有效闭环。要以数字化实现评价科学化,推动数字赋能的绩效评价机制改革和资源有效配置,通过数据可视化、数据比较和对比、数据解释和解读等途径,发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价值,为科学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要推动课堂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工具数字化、学习评估数字化、学习管理数字化、资源共享数字化,达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要适应“无边界课堂”新模式,改变传统教与学双方角色与定位,突出个性化学习、互动学习、翻转式学习、跨时空学习等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和教育模式创新。要强化数字化教学场景应用,通过互动式教学工具、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学习资源匹配、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在线实验平台等手段,推动数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基于互动视频、虚拟仿真、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要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以课程教、学、管、评、测为核心要素,将线下课堂与云端虚拟课堂有机结合,实现校园空间、院系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和课程空间的有效联接,高效推动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和实践创新。

三是要推进师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升。管理者要通过提升技术能力、聚焦数据驱动、培育创新思维、加强跨界合作等提升数字化领导力、数据治理能力和数字决策能力。教师要通过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学习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学生学习支持与评估能力、专业发展与合作能力等培育教育数字化转型胜任力。学生要通过提升信息意识、数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安全素养、时间管理、数据分析、创新思维、协同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要求,用好互动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化评测等资源,不断培养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和数字技术创造力。高校要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线上资源为主体,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数字教育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高师生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

3.以更实举措加强高等教育数据的安全使用

一是要推动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日趋完善。要坚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大数据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坚持建立标准和规范,提高大数据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技防水平提升保障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12];坚持加强人才培养,确保大数据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坚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大数据安全违法行为;坚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大数据安全挑战,提升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国际化协同水平。

二是要助力大数据治理能力持续提质增效。要综合考虑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聚焦建立清晰的治理策略和目标,明确治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聚焦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聚焦提高数据质量,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聚焦数据安全保护,严控数据访问、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聚焦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提高数据分析效率;聚焦持续改进和优化数据治理,通过定期评估提高数据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是要促进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有效发挥。要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环境,加强平台交互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应用力度,着力推进数据开放共享,促进数据的广泛应用和创新,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着力推进数据标准化和整合,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信度,促进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着力推进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数据中的潜在价值和关联规律,建立学习者与教育者的完整画像体系,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果;着力推进数据隐私保护,防止数据资源被滥用或泄露;着力推进数据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公众对数据的认识和理解,发挥高等教育数据资源的独有价值,为师生提供学习路径规划、教学辅助、学习辅助、学情洞察、效果评估、学情诊断等环节的智能化教育服务,推动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应用。

4.以更优效能建立高等教育数字化工作协同机制

一是要建立畅通的资源共享机制。要强化政策导向,明确资源共享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共享资源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价值,制定资源共享规范和流程,提供资源共享培训和支持,发挥指定资源共享渠道和平台作用,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跟踪,逐步培育高等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文化。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硬件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云”“网”“端”等基础设施改造与迭代升级,建设一体化的数据治理与服务体系,为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软件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规划,确保政策连续性,完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师生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应的资源建设与技术研发工作。

三是要建立可靠的评估反馈机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教育数字化评估体系,真正实现以评促建,明确评估目标和预期导向,科学设计评估指标和方法,合理选定评估对象和样本,有效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及时反馈改进意见和建议,加强持续跟踪,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评估工作,以增加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有效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策略,更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高等教育支撑体系的重塑和再造。高等教育要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做到跻身世界一流、引领世界潮流,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为重塑世界高等教育新形态、构筑世界高等教育新模式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作为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通过凝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方向,坚持守正创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2][7]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1).

[3]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2019-02-23)[2023-06-3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 怀进鹏. 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教育报,2023-02-14 (1).

[5]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23 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23-03-15 (1).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

[8]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各国谋划和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节选二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 (1): 9-23.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工作情况[EB/OL](2022-03-09)[2023-06-30].http://www.mogov.cn/fbh/live/2022/54324/sfcl/202203/t20220329_611591.html.

[10] 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22 (7):23-30.

[11] 杨宗凯.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N].中国青年报,2022-04-11 (5).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N].人民日报,2023-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