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志气、骨气、底气理应成为他们的“标配”。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见证了党的发展历史,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托红色资源进行“浸润式”教学,提升党史教育的育人实效,助力青年学生励志气、强骨气、固底气。
化“静”为“动”,让党史教育形式“活”起来
党史教育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依托地域、行业及校史等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常规教育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开展,从而让党史教育“活”起来。
“浸润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文字、图片、展板、雕像等静态内容的参观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观看生动的三维立体动画或影视作品,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或历史场景,通过欣赏革命歌舞、情景剧等演出或者线上直播,追忆当年的革命岁月。学校还可举办“大学生讲党史公开课”“大学生党史展演”等活动,以“讲”促学,以“展”促建。通过这种化“静”为“动”的教育形式,不仅使革命人物生动起来,让革命历史跃动起来,使党史教育灵动起来,使党史育人效果得以增强,同时也使学生实现了从“知否、会否”到“信否、行否”的转变。
由“远”及“近”,让党史教育“热”起来
当前党史教育的阵地不能仅局限于校园里的小教室,应该不断扩展教育阵地,将党史教育课堂由教室延伸至校园,再拓展到各地革命圣地。除了课堂,高校可精选校园榜样人物、红色建筑、典型事件,打造一条“校园红色资源大道”,让同学们每天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对于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高校可针对学校的专业侧重,选取特定行业的红色资源,进行红色资源精准供给。比如铁路类院校,就可选择“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二七纪念塔、中欧班列等与铁路相关的红色资源进行党史教育,通过深挖铁路发展史以及铁路工人爱国护路的感人故事,拉近大学生和红色资源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
同时,还可创新载体,积极建设红色资源网上展馆、开设学校党史网站建设、开辟党史人物学习专栏,定期做好内容更新,通过移动终端利用视频影音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打造“指尖上的课堂”,不仅有贴近性,也有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党史教育阵地“热”起来。
反“客”为“主”,让党史教育体验“强”起来
党史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课堂式、报告式学习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党史教育更接地气,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平等对话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政治信仰,提升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悦纳感。
在依托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战争遗址、革命博物馆时,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从过去传统的倾听者转变为讲述者或引导者,由被动参观转变为主动参与,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高校可组织“红色资源青春寻访”活动,从“寻、访、思、讲”四个方面开展,通过寻访红色革命遗址、历史展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党的百年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同时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地说、主动演,实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知道、体道和悟道的统一。
从“疏”到“亲”,让党史教育素材“广”起来
党史教育涉及党的历史、革命事件、英雄烈士及革命精神等重要内容的学习,只靠参观、拜访革命圣地等红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党史教育,不是要守好安静的炉灰,而是要传递热情的火焰,因此必须激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故事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史教育过程中,要让大学生了解到革命历史中所承载的红色故事及体现的革命精神,让红色资源能够引发共鸣,变得可触摸,有温度。
党史教育要改变过去刻板的说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红色故事。对红色资源中理论性强的历史事实、距离当前时代比较遥远的榜样英雄要进行通俗易懂且富有亲和力的解读,填平红色资源和大学生之间的时代代沟,拉近大学生与红色资源的距离,减少疏离感,增加亲近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重要价值,使得大学生发自内心对革命精神产生情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做到自觉践行,助力他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许琰,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