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市江阳区龙透关公园内,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刘伯承元帅的题字:纪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泸顺起义中牺牲的烈士。
“1926年12月,在四川的泸州、顺庆等地,大规模地爆发了军事武装运动,又名泸顺起义。”泸顺起义陈列馆讲解员黄振绩介绍。泸顺起义被公认为“南昌起义的先声”。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正是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朱德、刘伯承、吴玉章、陈毅等参与领导了建军之战——八一南昌起义。
1926年,北伐战争不断推进,10月,北伐军攻占了华中重镇武汉。此时,四川主要有两大政治力量:一个是中共重庆地委及与之紧密合作的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当时的国民党四川省党部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组成,是国共合作在四川的重要体现。另一个是在“防区制”下割据四川的大小军阀。
11月,中共重庆地委召开紧急会议,成立由中共中央批准的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并决定利用军阀内部矛盾,策动一部分军队起义。同时,决定在泸州、顺庆(即南充)起义。
然而,意外发生了。12月1日,袁品文、陈兰亭两旅在泸州突然起义。12月3日,顺庆驻军何光烈部秦汉三、杜伯乾旅提前起义,何光烈只身逃离。刘伯承、黄慕颜随后抵达顺庆,设立起义总指挥部,就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2月15日,四川军阀围攻顺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刘伯承不得不指挥起义军退出顺庆,后又赶到泸州统一指挥起义部队,但泸顺起义原定计划已无继续执行可能。
1927年3月31日,四川军阀刘湘对四川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实施大屠杀,杨闇公等中共重庆地委主要领导先后遇难,泸顺起义部队失去了领导。4月下旬,刘伯承率领泸州起义军,在中共泸县特支的配合下坚守泸州城。然而,由于泸州被军阀部队围困日久,弹尽粮绝,起义部队内部出现动摇,刘伯承不得不在5月16日离开泸州。历时167天的泸顺起义最终失败。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的尝试,是牵制敌人配合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
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官燕说,泸顺起义也为中国共产党随后开展的南昌起义等武装斗争锻炼了干部、历练了人才。(记者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