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资料 > 图文学习 >正文

脱贫攻坚精神的鲜明特色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1-04-27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激励中华儿女继续前进的伟大精神成果,即“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充分把握脱贫攻坚精神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激励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科学性

科学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秉持理性务实的态度,强调遵循规律办事,是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基础。脱贫攻坚精神强调“精准务实”,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精准识贫。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减贫之要首在识贫。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以科学的贫困指标精准识贫,通过严格的“两公示一公告”流程精准认定真贫,借助信息化建档立卡锁定真贫,动态管理、定期调度,建立起大规模的扶贫信息系统,进行精准把控,因而能够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精准脱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始终锚定“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不动摇,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用足绣花功夫,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打出了一套精准脱贫的组合拳,真正实现了拔穷根、摘贫帽。

精准退出。如何科学、精准地实现“贫困退出”,关系脱贫攻坚的进度、成效以及贫困治理的质量和成色。我们党高度重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标准和程序,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了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有关部门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采取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等方式,结合平时工作情况确定考核结果,确保退出结果真实;对摘帽县保持帮扶政策不变,留出缓冲期,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稳定脱贫。同时,还坚持定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

价值性

价值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价值性强调为了谁、对谁有用。脱贫攻坚精神强调“上下同心”“不负人民”,体现了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具有鲜明的价值性。

一切为了人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些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12.3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7.28万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纵向上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扶贫体制机制,在横向上构建了“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正是由于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才夺取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伟业要靠人民群众创造。“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依靠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而是要激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脱贫攻坚就是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攻破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双重壁垒,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进而改变命运,创造幸福新生活。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尺度。脱贫攻坚的成效如何、成色好坏,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我们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这些年来,中央、省、市县和社会各界真心实意帮扶、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过去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这些成绩最终都要以人民群众认可为准,比如,在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中,群众认可度必须高于90%,否则将被一票否决。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党及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目的就是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实践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性强调主体基于实际需要、投入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中实现既定目标。脱贫攻坚精神源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强调“尽锐出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做到尽锐出战。尽锐出战,就是要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出作战。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下,无论是定点扶贫的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东部地区和部门,都积极选优配强扶贫干部,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扶贫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同数百万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一道奋战,汇聚起了战胜贫困的磅礴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开拓创新是必然选择。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这些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构建起“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扶贫体制机制,完善脱贫成效的考评体系……一系列创新之举彰显了扶贫的中国智慧,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人类反贫困史上创造了中国速度、作出了中国贡献。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离不开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贫困是困扰我国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而且越往后脱贫攻坚任务越是艰巨,因为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按照世界银行界定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2020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我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取得这样巨大成绩的背后是一以贯之的攻坚克难。“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攻坚克难,让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得以完全兑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郝永平 孙林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