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9月10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庆祝第20个教师节暨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在501会议室隆重召开。校党委书记王德宠、副书记赵青山、赵纪宁、副校长张筱华、薛忠文等领导,以及校师德评选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各院部党政负责同志、部门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参加表彰大会。大会由校工会王新波主席主持。
王新波首先代表校工会向辛勤的园丁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向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会场充满了节日气氛,同学们向各位领导和到会的全体老师们献了鲜花。
会上,教师代表文法经济学院、部门工会主席杨瑞萍老师宣读贺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代表马战宇同学向老师致贺词;张筱华副校长宣布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名单(名单附下);师德先进集体代表电信工程学院张瑞琴老师、师德标兵代表自动化学院魏世民老师分别发言;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校领导们为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颁发了奖金、证书等。
最后,校党委赵青山副书记作了重要讲话(附后)。
附:北京邮电大学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名单如下
师德先进集体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网络教育学院(第二教研中心)、理学院(数学部)、电信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电子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中心)
师德标兵10人:
林中(校产集团)、俞重远(理学院)、卞佳丽(计算机学院)、张彬(信息工程学院)、文福安(网络教育学院)、娄耀雄(文法经济学院)、胡怡红(继续教育学院)、魏世民(自动化学院)、赵鸣明(后勤集团)、贾伟(教务)。
附:赵青山副书记在第20个教师节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第20个教师节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赵青山
(2004年9月10日)
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我国第二十个教师节,值此教师节之际,我谨代表校学校党委,向全体教师致以热烈祝贺!向今天受到表彰的老师们、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我校的发展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老教师、老领导、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就是要弘扬“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进一步凸显北邮精神的内涵,弘扬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并希望通过此次表彰大会,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励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携手同心,共同促进北邮发展。
在今天的大会上,我们表彰了五个先进集体和十位优秀个人。我们高兴的看到,“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先进集体,其共同的特点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领导率先垂范,班子团结合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优秀个人,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为人师表,在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10位受表彰的教师中,既有几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的老教授,也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中青年教学骨干,还有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坛新秀。他们师德高尚,恪尽职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这里,我仅选择性的摘取两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希望以此能够反映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风貌。
理学院余重远教授作为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她不仅要求自己把课程内容阐述清楚,还注重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追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融合到授课之中。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不良倾向的影响,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缺乏热情,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以至影响了在专业领域的扩展。学生们好像站在大江这端跃跃欲试,急于一步跨过彼岸,但又腿脚乏力。为了使学生重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俞重远老师利用多年来在科研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在基础物理这个讲台上,对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大胆改革,在“基础”与“专业”、“做人”与“做学问”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们懂得了没有“基础”就达不到“专业”,要“做学问”首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道理。计算机学院卞佳丽老师勤奋敬业,为人师表:在教学内容上,她尽量反映当前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在教学方法上,她针对每一级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课程;在非典期间,她除坚持正常上课外,利用课外时间给每一位同学进行电话答疑和作业讲评;她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业和生活,对家境困难的学生慷慨解囊,使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重新树立了学习、生活的信心。
像余重远、卞佳丽这样优秀的教师,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在他们身上都闪烁着“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希望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希望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更创佳绩,同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师德为先。我认为“师德”就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它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政治思想”是师德的方向,“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教书育人”是师德的重点,“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基础。因此,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生活目标、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惟有如此,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在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上,在大学的繁荣兴盛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一个大学的文化还是她所孕育出的精神,都离不开教师言传身教的点滴堆积。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学校之所以要在50周年校庆来临之前,正式提出北邮精神,就在于她具有这样的特点: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尽管是由身处其中的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创造、凝结的,但是,大学文化与精神一旦获得认同,它便具有了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在无形中对其成员起着指引、熏陶、规范乃至强制的作用。
哈佛前校长陆登庭说过:“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准,一个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大学。” 放眼世界,人才问题、教师素质,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样,在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史上,不乏学校因人才聚集而兴旺、因人才散失而衰落的事例。比如: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在上世纪的70——80年代,正是在一大批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先驱者的努力下,才成为世界信息技术的发源地。而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也因为有了罗素在哲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其哲学学科才成为当时世界哲学研究的中心。这些事例足以说明,优秀教师对于高等学校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因此,拥有一支水平一流、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才是学校发展和事业兴旺的基础和保证。
老一辈人满怀着赤诚的报国理想,鞠躬尽瘁,把毕生的才华和精力献给了北邮,献给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为北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把北邮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学府、全国重点大学的愿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来者无言地传递着“奉献和卓越”的精神火炬。值得欣慰的是,回望过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接过薪火相传的敬业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人才,研究出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为国家的通信建设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因为北邮拥有了如此众多甘于奉献,上下求索的老师,才有了如今在高校领域、在全国人民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最重要的是教师。任何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劣总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北邮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引进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改善教师生活质量,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抓住契机,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师德楷模——沈树雍教授先进事迹的活动,大力弘扬“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现在,我校在编事业教职工1862人,其中,教师705人,正高职125人,副高职228人,中职192人,中职以下教师84人。这支队伍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鉴于教师对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鉴于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将北邮建设成为“信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全国重点大学”的必要条件。学校于今年年初决定启动“人才工程”,其主要内涵就是:以造就“大师”和培养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提高学术水平与加强师德建设相结合,围绕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北邮已经走过了49个年头,在老一辈的引领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获得了巨大发展。今天,我们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今后两年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年,是实现《北京邮电大学发展规划》的起步年。然而,我们也会应对更为严峻的挑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将直接面对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割与竞争,与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内各兄弟院校如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大学,这几年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同时,随着学校的日益发展,我校自身发展建设中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正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有限的校园空间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经费短缺与学校发展长期存在着矛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缺乏一大批优秀拔尖的年轻人才;国家需要和学校发展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北京邮电大学正处在这样一个再次“兴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