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北邮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北邮要闻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北邮要闻 -> 正文

林校长向专家组报告北邮“211”工程“八项建设成就”

发布日期:2002-04-24  来源:校办

北邮“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4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面、超额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具体体现为八大建设成就:

成就1:人才计划 超额完成

“九五”期间,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11330人,其中包括博士研究生233人,硕士研究生1498人,本专科学生5330人,较“八五”增加51%。研究生教育发展尤其迅速,五年中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是“八五”期间的4.3倍和2.3倍。

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211工程”建设得到了大幅提高,日校在校生已由1996年的5250人,增加到2001年的9251人,将近翻了一番。

育人成果显著,主要表现在远程教育四个率先试点院校之一,顺利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圆满通过MBA合格评估,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始招生,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为13所示范性院校中的4所重点校之一。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得到了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应届本科生考研率由1996年的15%,提高到2001年的35%;每年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三门课程,我校毕业生的及格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及格率。这些成绩始终保持在北京高校乃至全国重点高校的一流水平。此外,还表现在:

●博士生学位授予率为:91%

●硕士生学位授予率为:99%

●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4%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博士生和硕士生均为100%

◎本科生为97%以上

◎“可以与任何大学竞争”——留美毕业生 王立军

●全国各种竞赛累计获一、二、三等奖81人次

●北京地区各种竞赛中获特等奖3人次,一、二、三等奖305人次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21人次

◎2000年全国列第二

◎2001年全国列第一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余建军

在“211工程”建设不断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又赶上人类社会迈进以信息时代为特征的新世纪,由于北邮的主体学科雄踞信息领域,加上这种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这就给北邮带来了三个明显特征——

● 非常高的学生质量

● 非常高的就业比率

● 非常高的就业年薪

成就2:学科建设 全面突破

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九五”期间,我校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已经分别增加到“八五”末的3倍、1.8倍和2倍,实现了“从通信领域向信息领域扩展”的全面突破,在4个门类11个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自行审批权。同时,学校在管理学、机械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也拥有了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的4个主干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电路与系统,在2001年教育部评定中,分别以全国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名的优秀成绩,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

成就3:师资队伍 实力雄厚

“九五”末,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由“八五”末的34.7%提高到70.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8.6%提高到20.3%。与此同时,在中青年教师中已拥有一批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象杨义先、孟洛明、雷振明、杨放春、任晓敏、纪越峰、张平、孙汉旭、吕廷杰、廖建新、邓中亮、郭军、刘元安、王文博、余重远、温巧燕等。他们当中有3名863专家,4名跨世纪优秀人才,50岁以下的年青博导18人,年青教授52人。

成就 4 :科研开发 硕果累累

“九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设备能力和研究环境与条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先后立项796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14项,国家级项目240项,省部级项目307项;已经按期结题451项,通过鉴定、验收、评审353项。

5年中共有72项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68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27项)。 这些奖项全部都与“211工程”效益带来的科研项目直接相关。在这些统计数字中,我们没有计算那些北邮作为参加单位但不是负责单位所取得的各类奖项。“211工程”的建设,使北邮扎扎实实地成为解决国家建设和科技重大问题的一个基地。

近5年实际到帐科研经费总额4.25亿元,其中纵向2.79亿元,横向1.46亿元。年均科研经费8500余万元,是“八五”的5倍。

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参研人员相继发表论文3817篇,其中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检索的论文达545篇,出版专著375部、译著20部。作为工科院校,我们特别看重EI检索论文的发表。北邮高兴地看到,EI论文在“九五”期间发表275篇,与“八五”的74篇相比,增加了2.72倍,在全国大学排名已从90年代前半期,徘徊在50-57名之间,提高到2000年的第30名。

成就5:办学条件 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全校经费总投入为9.95亿元,其中“211工程”建设经费1.82亿元,直接由“211工程”效益带来的科研经费2.75亿元,两项经费之和占全校经费总投入的45.9%。

“211工程”计划经费主要投入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但“211工程”对于学校建设的影响是全面的,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极其明显的,利用这些经费,大大改善了学科建设环境,增强了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请各位专家关注这样几个数字: 1996年——2001年

●仪器设备价值(万元) 10409——26123

●十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台/件) 159——381

●联网多媒体教室(个) 4——9

●图书(万册) 70——90

●软件设备价值(万元) 63——1638

●校舍面积(万平方米) 30——37

校园网明显改善了办公自动化和教学科研条件。我校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网和ATM技术,已联通100个子网/3200个信息点,出口带宽可达400Mbps。光纤通达14个教学科研楼、9个学生宿舍和生活楼,校内带宽1Gbps,实现了学校办公自动化。

图书馆实现了信息化,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该软件北京评比为96.5分,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已经具备了现代图书馆的功能。

成就6:改革发展 效益显著

“211工程”不是封闭的工程,不是关门办学的工程,它是整个中国改革发展的一部分。北邮的“211工程”从一开始就强调以改革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7日头版头条,刊发了北邮深化学校内部改革的文章,全面介绍了改革思路与成效。

北邮的改革目标为:五类工种,界面清楚;两级管理,院为基础;四项功能,教授负责;全员聘任,合约管理。

“以改革促发展”,使的北邮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以1995年和2000年的数字比较如下:

1995——2000

●当量生师比: 8.3:1——16.6:1

●师均年科研经费: 5.4万元——16.4万元

●师均论文著作 数: 0.8篇/年——2.1篇/年

●师均科技成果转化收入: 0万元——10.97万元

●在编师职比: 1.3:1——2.1:1

●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岗位: 0人——1406人

●教职工个人所得税: 137万——311万

“向管理要效益”,使得北邮在五年中获得了教育部先进教务处、科技处,北京市先进保卫处、市文明校园和市纳税先进单位的多项荣誉。

成就 7:成果转化 卓有成效

成果转化支持了国家通信现代化建设,也使学校的高科技产业资产由6000万元增加到5.23亿元,2001年总产值10亿,累计回报学校2796万元,聘用校内干部职工300人,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1000人,年均增长率为40.2%。

校办产业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对知识产权采取“三三制”分配,与投资者采用“五五制”分成。校办产业北邮通信集团现有16个分公司,24个合资公司,1个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个上市公司的股份。北邮教授的企业,如宽广电信、布莱得、正方兴、天元、东信北邮等,初露锋芒,以低投资获得高收益。

后勤社会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成为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典型。北邮后勤产业集团由学校委托管理资产达2亿元,并承包军营、政府食堂,自筹投资1800万元,聘用干部职工100人,提供就业机会200人。后勤集团利用已投入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专用经费,新建研究生宿舍楼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均达到国内学生宿舍的先进水平。

北邮现有企业联合实验室21个,并有15家企业在北邮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通过“211工程”建设,学校自筹经费能力明显增强,以2001年为例,北邮总计自筹经费6050万圆,其中科研经费(20%用于添置设备)1200万,院部经费(35%用于建设)1120万,校办产业1350万,企业合作(企业投资实验室)1900万,特聘教授(45位)370万,基金会(1500万本金)110万。

成就8:学术交流 国际水准

“211工程建设”推动了学术进步,活跃了学术交流。北邮学者曾担任国际会议主席10人次,程序委员会主席6人次,顾问委员2人次,程序委员3人次,主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中亚太地区通信会议(APCC)、光电子学与通信会议(OECC)、信息基础结构国际大会(ICII)、ICONIP、国际通信技术会议(ICCT)、国际电信流量及网络研讨会(ISTN)、中日光纤科学及电磁场理论会议(OFSET)、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会议等,已经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北邮学者已向ITU提供标准5条,已被采纳得标准4条,后备标准1条。北邮学者有许多在国际学术团体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其中有重要影响的包括ITU第四组副主席1人,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主编1人、编委1人,IEEE CPMT学会中国分会主席1人,中英论坛教育组组长1人、IFTOMM中国委员会委员1人,ITC顾问委员会委员1人,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PNNA)、IEEE电磁兼容学会中国分会等。此外,北邮学者在美国NOYA出版社出版专著1册,获得尤里卡发明金奖1项。北邮学者在学术交流中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望,树立了中国学者良好的国际形象。

热点新闻

北邮要闻

- 更多 -

电子信箱:news@bupt.edu.cn   新闻热线:010-62282031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邮编:100876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5064445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