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三周年之际,教育部召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主题,围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高质量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进行了系统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吴岩出席会议。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光彦主持会议。
服务根本,赋能变革!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牢记立德树人 促进全面发展
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谈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哪些是教育不能丢掉的“最基本的”?从部署会的工作部署和活动安排,可见端倪。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部署会上强调:“必须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
部署会上,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为题,聚焦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为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讲授第一讲。

徐坤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已成为全球共识,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双向赋能,汇聚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应对教育变革新挑战,不论是教育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教师,加快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是重要课题。
徐坤结合国内外政策文件和应用实践案例,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内涵作了解读,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他表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可以看作是数字素养在智能时代的升级与扩展,是在“前者”基础上,对技术理解、复合思维、教学创造、伦理判断、专业发展等能力的再次跃升。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要把握形势挑战之“新”、强化质效倍增之“技”、深化教育改革之“术”,要加强思想引领,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辩证看待创新,强化价值判断能力。要着力构建长期发展的支持体系,让教师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技术环境中保持学习动力,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教师从传统知识传授角色,逐步向学习引导者、能力激发者、情境创设者、创新策源者和伦理守护者等角色转变。

徐坤强调,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是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影响的能力体系,共同支撑着教师角色向新而变,其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认知,还包括思维层面的能力、情感层面的态度和价值层面的判断。我们追求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是内外兼修的统一体,既要“懂技术”,也要“懂教育”,更要“懂人心”。

徐坤还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北邮在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方面的举措与经验。他表示,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关键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在师生共创中激活力、虚实共生中塑能力、敏捷迭代中添动力、生态共享中聚合力、德智共守中增定力。“AI+教育”形成的“师生机”三元协同的教育生态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创新,这需要教育者、学习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构建共生、共学、共研、共创的未来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