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孙竞)日前,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修订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自2017年10月1 日起施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身份,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
《规定》提出,高等学校可以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一定数量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规定》同时强调,要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保证高校辅导员人事聘用要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
《规定》要求,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高等学校要鼓励新入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
根据《规定》,各地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要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通道,对制定辅导员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实现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高校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的方向,要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