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北邮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媒体北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北邮 -> 正文

北京邮电大学:MBA教学思维培养是关键

发布日期:2019-07-26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对话商学院》,通过零距离接触商学院负责人,为考生详解招生政策、报考流程、考试信息、录取规则、课程设置等,帮助广大考生全方位了解商学院。近日,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谢智勇做客央广直播间,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张宝东的独家专访。

北京邮电大学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列入首批“卓越计划”、“111计划”。

采访过程中,谢智勇表示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是北京邮电大学MBA项目的一个强项,竞争优势就是把引领时代发展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到MBA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化思考方式。同时,学校在MBA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和现实接轨,通过理论和实际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多个维度自我学习生长,最终给他们提供前沿性思维。谈及北邮MBA的报考要求,谢智勇表示大家要重视复习过程中时间的保证,必须每天都要学习。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谢智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张宝东

以下为访谈实录:

MBA教学重创新 培养前沿性思维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来自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我是晓东。今天我们节目请到了北京邮电大学一位智勇双全的老师,谢智勇主任,谢主任,您好。

谢智勇:晓东,你好,各位同学,大家好,我现在的身份是北京邮电大学MBA中心的主任,也是一名专业老师。作为专业老师主要是教经济学类的课程,因为很多高校的MBA主任都是专业老师在兼职做这个工作,所以我就相当于俗话叫的双肩挑,一个身份是专业老师,一个身份是MBA这边也负责一些行政工作,包括招生、教学,基本上都管一管。

主持人:我还是叫谢老师吧,感觉亲切一些。谢老师平时工作也是很忙的首先我们给您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想请您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北京邮电大学的概况,因为北京邮电大学也简称是北邮,很多人可能觉得如雷贯耳,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所大学呢?

谢智勇:北京邮电大学建校于1956年,现在它已经培养出很强的行业特色,我们一般管它叫信息黄埔。由于它建立和成长的这一个历史阶段,整个北京园林大学在很多的专业都培养出了比较强的优势,我就简单举这么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我们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在全国的评估中排名是第一的,我们北有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是进入了全球美国US NEWS排行榜的第80名,在国内也能排第10名左右。在这个信息黄埔的光环之下,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其实它的实力也是特别不俗的。2012年,也就是我们教育部最近一次水平评估的过程中,我们经济管理学院,也就是举办MBA的这个学院,它的管理课程与工程专业在全国是排名第19名的,在北京地区的高校排名是第4名的。所以不管是在通讯方面、计算机方面、管理方面,北京邮电大学都是一个实力特别强的学校,尤其是它的行业特色,在传统的电信、后来的信息经济到现在的互联网、由互联网引申出来的很多的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等这样一些经济,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教学和培训工作,实际上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

主持人:所以听了您的介绍,对于北京邮电大学,其中“邮电”两个字,不知道在听节目的你有没有新的感受,反正晓东此时此刻是重新刷新了一下我的认知。尤其是“邮电”,总会觉得这个邮寄业务,会不会比如18世纪开始的那样一个信息工程一直延导到现在,它是怎么样?但这一次听了谢老师的介绍之后,发现它是更多倾向于信息类的,以及新类工程、信息管理这方面的内容。

谢智勇:对。北京邮电大学的“邮电”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很重要的产业,一个是邮政,一个是电信。邮政和电信又引发出来很多的产业,比如说互联网,还有信息经济、共享经济。

主持人:尤其邮政的,如果各位深入了解一下,它会和现在的物流行业进行一个深度的接轨。

谢智勇:对,因为经常说随着信息的发展,这个信息传输的成本降低的速度会很快,信息传输的针对性提高的也会很快。但是有可能在这个物流环节上,这是因为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提高起来相对缓慢一些,所以说我们最近也建立了现代邮政学院,也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建立在信息经济的基础之上。在邮政这一块,包括我们国家的邮政政策的改革、邮政产业的管制,希望在这一块也能够做出比较大的开拓性的研究。

主持人:说了北邮,咱们接下来再把焦点转移到经济管理学院,是什么时候咱们北邮开始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的?

谢智勇:我们经济管理学院和北邮是同龄的,北京邮电大学建立之初有产业经济学专业,这就是我们经管专业的前身。

主持人:后来为什么要更名呢?是因为当时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我们经济管理学院也开始了新的迭代,是因为这个契机吗?

谢智勇: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管理学院含义更广泛,经济和管理其实是两个一级学科。另一个是因为现在北邮的经管学院包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博士点,三个一级学科的硕士专业和九个本科专业,只有经济管理学院才能把它装得下。还有理工科色彩比较浓郁的学校见长的是把经济和管理放在一起,统称为经济管理学院。

主持人:再说的更细节一些,您现在主要负责的一方面是本科以及硕士生方面的教育,当然,MBA有一部分也算是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但是什么时候咱们北邮的经济管理学院决定要开设MBA的相关课程的?

主持人:我们是1995年开始筹备的,1998年就招收了第一批的MBA的学生,在全国来讲,北邮开办的历史算是比较早的,1998年学院就招收了第一批MBA的学生。前两批试点招生的是北大、清华、人大这样一些学校,从1998年第三批开始全国正式进行的MBA的统一考试。虽然名义上是第三批开始招收MBA的,但我们也应该是正式招收MBA后的第一批。

主持人:又说实话,谢老师今天来了说了好多实话。

谢智勇:允许我深以北邮的MBA为自豪。

主持人:当时您就在负责MBA的相关内容吗?

谢智勇:没有,因为在这期间,我的一些前辈、老的领导,他们已经换了好几任的MBA的主任了,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北邮的MBA成长壮大起来。我从专业老师的身份来做一下MBA的工作,是从2014年开始的。

主持人:MBA主任,这个听起来并不像是会那么累的一个职位。

谢智勇: 由于MBA的定位是应用型、实验型的专业,既要求学校有比较高的学术和研究水平,还对结合时间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读MBA的学生至少拥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样对学校和老师尤其是MBA的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课外的实践活动,甚至包括生活、住宿等等这些。

主持人:您是怎么看北邮的MBA这个学科设置的?或者是大家应该怎么来理解北邮的MBA和其他院校的MBA有什么样的差别?

谢智勇:我觉得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我稍微把话说的远一点。 它的教育是从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的,从数量看,美国一年硕士的培养MBA学生占硕士培养量的一半。印度的MBA每年培养的数量也在7-8万。中国每年培养的MBA大概是3-4万。如果从时间上来看,美国最早授予MBA学位的是上个世纪初,从产生到辉煌的一代,大概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主持人:而且哈佛大学是世界上第一家开设MBA相关培训的院校。

谢智勇:它应该不是第一家,但是它是第一家授予MBA学位的。

主持人:是吗?

谢智勇:对。

主持人:又学到知识了。

谢智勇:它不是第一家培训MBA的,但是它是第一家授予MBA学位的。中国的MBA呢,如果从1998年开始算起,正式开始正常的。

主持人:应该算内地吧,因为在香港地区,可能这个就更早了,可能在内地是1998年开始。

谢智勇:对,1998年正式开始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到现在为止应该是20年的时间。相对于这个美国的50年的发展历程,从开始到辉煌的50年,我老是说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陆MBA的发展到现在应该是棋到中盘。探索的时间和MBA培养方式的创新也更多一些。 这个过程中,北邮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转型,一次是1998年开始,我们培养MBA主要是面向电信行业,因为北邮本身的行业特色,让大家对北邮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电信行业。后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开始拓展MBA的培养领域,就是由电信的MBA培养方式,逐渐拓展到信息的MBA。不但涉及到电信、运营商,还涉及到一些传统化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信息化部门。最近这七八年的时间,又向互联网IP做了第三次大的转型。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峰期。这四五年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高峰期。北邮MBA的发展抓住了互联网,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各种新兴业态,甚至是大家经常提到的比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现象。北邮MBA项目根据技术的变迁和长周期的变化,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这几次比较大的转型,就培养出MBA院校比较鲜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主持人:您提到MBA在北邮的相关发展,可能更多的会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技术性MBA转向了一个信息型的MBA,而且这个信息型里边有更多的综合的内容。还有就是原来大家可能对北邮的学生会有一个望文生义的感受,到这里来学成之后更多的是一个偏向技术型的人才,但是MBA的培养则偏向于一个管理型的人才,那在这两方面,MBA的教育是如何让两者接轨、让两者进行一个融合呢?

谢智勇: 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就是北京邮电大学MBA项目的一个强项,经济管理学院的课程和其他学校的课程差别不是太大,因为经济和管理学这两个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了学科体系。经济学从1776年开始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管理学从1911年开始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关于经济和管理本身的培养体系,我们肯定是具备的。而不同的竞争优势就是把引领这个时代发展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到MBA的培养过程中。不管是MBA还是其他类型的学生,一进入北邮会不自觉的用互联网的思维。

主持人:或者叫数据化的思维,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谢智勇:对,比如让他写一篇小论文,这个学生不自觉的会写成“基于互联网的XXX”、“基于信息技术的XXX”,这就是北邮MBA专业培养的强项。而且我们有很多的院士,研究国内信息技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也经常参与MBA的教育,做讲座或者是做一些信息技术,比如深度学习、工业4.0等等偏技术的课程。这样把管理和技术结合起来,体现北邮MBA培养的口号:技术叠加管理,科学叠加艺术。

主持人:一下又把这种融合的高度,从单纯的理科上升到了文理综合的一个态势里。

谢智勇:对,我经常说管理学其实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在管理学科培养的基础上再了解一下最深层的技术变化趋势的话,肯定是有助于对管理规律、管理技术的把握。

主持人:依据您刚才的介绍,是不是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注重这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谢智勇:是的,这要求我们既注意技术和管理结合,还要注意国家教职委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及我们对课程创新的结合,遵守纪律和创新,学习技术和管理两手抓。北邮MBA的课程在必修课环节基本上体现了国家MBA教职委对的要求,包括开设管理经济学、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等这样一些通用型、应用型的管理学课程。而选修课我们就开始体现技术和创新,比如选修课程开设虚拟货币,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等等能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主持人:在这些课程的设置当中,包括现在有很多创业者,其实也很困惑,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太快,随着技术的迭代特别快,造成管理的相关的方式、技巧也要快速的迭代与适应,还有就是生产周期、供应链等等都要快速的迭代,以适应它的变化。那么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怎么样能够符合现实的要求?因为曾经在媒体技术里边,也有过这样的一些困惑,往往这边还在做一些学术研究,就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打个比方,像微博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会说这个好,就开始做研究,给大家开始上课。结果在课上刚研究到第一年或者第二年的时候,微博的势头已经下来了,微信的势头已经上来了,这个时候就代表着学习的内容和市场环境有了一些不匹配的情况。

谢智勇:对,这是一个特别严峻的课题,我用我们北邮的话来讲,刚才晓东也提到了这种迭代的速度、变化的变率太快了,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都还在用滴滴出行。在滴滴出行一统天下之前,滴滴的对手是谁?我们曾经在一次讨论的课程中,那个主讲的老师突然就忘了,快的,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滴滴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竞争对手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被遗忘了。

主持人:包括Uber在内地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再会提及它了。

谢智勇:对,现在人们面临着生活、生产、技术的高频率变化,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让MBA教学和现实不脱轨。第一,从管理的角度讲,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后,必须要经过两个阶段才能完成做规律性的总结。比如说给新的经济现象做画像,要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速度和频率的要求其实很高。在达不到这种水平前,北邮MBA做了两个工作,第一个就是邀请政府研究机构,尤其是行业内企业家定期不定期的做讲座,他们从博学讲堂传授自己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最直观的感受,甚至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主持人:甚至这个里边会加入一些品牌的理念、品牌的营销思路,加上一些营销课程的内容,包括我了解到的还会有战略管理和创新性研发的这样的内容里边。

谢智勇:对。

主持人:包括像第一性原理,最近市场上都很火,但是有些MBA学院已经更好的把它糅合到我们的课程当中。

谢智勇:对,在我们没有总结出根本性的规律之前,先让同学们接触这些比较鲜活的,也就是来自于一线的企业家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感受。

主持人:甚至还会有哲学的。

谢智勇:对,第二项工作“走出去”就是企业课堂,定期不定期组织MBA的同学到企业去看。前几天北邮MBA联合会的学生们就去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观,企业的管理者会介绍一些经验,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询问,双方碰撞出的火花可能促使对方更深刻的理解新的经济现象。

主持人:将实践和理论进一步的结合。

谢智勇:对,因为一旦到企业之后,人接触信息的渠道就全面打开,看、听、触摸,甚至是感受企业场景的情绪,普通员工的工作状态,也能够感受到这个行业第一手的材料。

主持人:这又变成了一个企业文化方面的教学,企业文化管理的塑造,包括公关的内容在这里边其实又有了呈现,所以按照谢老师您刚才提到的做好一个MBA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真的是需要包罗万象,同时又要理论和实际紧密相连,还要让大家能够在多个维度自我的去学习,自我的去生长。

谢智勇:对。

主持人:在这里边,首先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技术的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变化。那么您觉得在咱们北邮的家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哪一点?

谢智勇:最重要的MBA同学已经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了,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传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主持人: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谢智勇:就是能把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当作基础,提供一种大的思维框架,把这些体系串连起来。北邮这样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知识和创造知识汇集密度较大的高校,能给他们提供前沿性的思维,这是学者心理定位的一种转变。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难度并不大,最难的是打破心理障碍。进入北邮读MBA的学生应该会想,读了北京邮电大学的MBA,对互联网行业和信息产业,我不懂谁懂?这种心理障碍的打破,尤其是对行业信心的建立和整个思维框架体系的建立,我觉得这是对学生们最大的帮助。

信息多维度发展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主持人:而且涉及到信息的家度,其实我们可以展开去聊一下,因为现在这个信息词包罗万象,一个是包括数据,这是现在大家最关注的,尤其大数据未来的分发和整理能力,包括现在的人工智能,很大一部分都有赖于对于信息的再处理、再创造,包括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转化,这是数据方面。第二,这个信息也涉及到了对于企业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方面,比如说在很多MBA学院,包括在国际范围内的,会有很大一部分课程就是教同学们如何能够更好的了解到自己所在这家企业、这家公司的一个内部状况。无论从管理流程上、从财务制度上,还有从企业文化上,这样更好的了解做到自知。再接下来就是做到一个自知兼认同,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培养,这个培养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不是按照传统的架构,我们塑造一个品牌,然后按照定位理论,我们到市场上去找定位,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已经开始有公司意识到用户的重要性,以及认识到品牌的被认知的重要性。这个被认知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认知,还有在于企业外部你的客户,包括你的用户对于你企业品牌的认知,这是接下来的。还有就是在未来信息的浪潮当中,如何分析你的战略和你的竞争对手,如何进行无论是竞争也好、协助也好,还有你们相互之间的变化也好,再接下来就是未来的发展,有三年五年的硝基化,几个季度的小计划,到整体的大计划,包括那边是创新,包括有很多人会分析一个极简式思维,像现在国际市场上,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大市场,包括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都在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比如说扁平化的管理,激励内部创新,如何激励?还有团队之间如何协作,这是一整套的关于信息的一个目前我能够了解的信息理念,我不知道在咱们北邮这样一个这么重视信息的学院能不能够感受到?或者怎么能够感受到?

谢智勇:看来晓东对互联网、对新经济的业态也研究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我举这么几个例子,我先从实例开始,比如我们去银行办业务,最早我们给它的是提供硬件和提供服务,后来我们更多的去ATM机办业务,这时银行给你提供硬件,你自己服务。后来你在手机上办银行的业务,那就是用户自己提供硬件,自己为自己服务。我们作为培养MBA的学校,是要总结这种变化现象背后的规律的,也就是说这就是晓东刚才说的,银行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作为银行的客户,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第二个维度是什么?刚才晓东也提过的,从1776年亚当斯密写《国富论》,他提到了生产的三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但数据是不是也是一种要素?这是当连亚当斯密意识不到的。

主持人:尤其在亚当斯密当时写出《国富论》的时候,其实社会上没有发展出那么多的内容,而是后来社会上的这些学者、专家在沿着亚当斯密写的这本书里去规划他们现实当中的那些场景、那些要素。

谢智勇:对,如果我们再沿着数据也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想,那它可能改变了很多。比如说会不会改变产品的内涵,就像传统卖电视,到底是卖电视还是卖电视的内容?这就是一个革命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产品,包括是我们传统的有形和无形产品,背后必然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整个社会。我想把数据换成另外一个词,知识,它的创造过程、传播过程和营销过程,都会发生很深刻的变化。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关系,就是我们经济学里经常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的关系,通过价格、竞争机制来完成。企业内部其实就是用管理的方式去配置资源,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是用价格,这是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实际上是用管理学的方式去配置资源。但是随着互联的发展,我们又发现另外一个手段,这种经济的方式,也就是市场的方式和管理的方式会不会产生交叉?以前理解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是市场的关系,价格,一些定价。消费者选择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把客户也当做员工,客户是我的测试人员,我给你一个产品设计,看看这个设计你满意不满意,不满意的话你们提出修改的办法。

主持人:在这个领域最典型的就是小米,当年的MIUI在创造的时候就是自己创造社群,由用户的体验反馈回来,直接再纳入到实践当中。

谢智勇::对,这就是我所说的把用户也当做一种员工了,这样一种关系的深刻变化,难的就是怎么去总结规律性的东西。现在还有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互联网只给我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最终经济还是要回到实体经济,我完全不认可这种想法。因为互联网深刻的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就像刚才我说的金融,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和工业化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所投入的要素和工业化时代也不一样了。互联网改变了的不但是思维,而且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全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没有一家库存,估值可以200亿美金。全球最大的旅店Airbnb没有一个客房,它可以估值400亿美元,这是传统工业不可以想象的。甚至包括共享单车,接近一两年的时间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

主持人: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质疑这些是利用数据去炒概念,比如很多人提出辩题就是公共和共享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

谢智勇:这是有本质差异的,公共的话应该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因为经济学里边公共产品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这样一些东西,这必须是政府来提供才有效率的。但是作为共享单车这样一种共享经济,它不仅仅是一种公共物品,是一种商品,它创新的这个层次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就简单说这么一句话,共享单车到底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一个金融产品?可能我们骑自行车的人把它当作一种交通出行工具,但是作为很多很多共享单车的企业,它可能把它当作一种金融产品,为什么呢?我可以把用户的很多押金拿来,可能自行车反倒成了我的次要手段。甚至我们再往更深层次去想的话,这样一个共享单车不仅仅是一个金融产品,它可能就是一个大数据的来源。

主持人:出行数据的汇总,这个也可能社会比它的资本搜收益更更大。

谢智勇:骑自行车的是谁?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到哪个地方去呢?这个用户有没有价值呢?这就是数据产品。

主持人:所以这个里边,其实谢老师给大家分析的,给在听节目的你分析的不仅仅是信息是什么,还有就是对于信息的解读,还有就是信息与你个人,当穿过你身体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释它,很多的维度。

谢智勇:而且我们刚才谈到的在新的业态、新的经济现象里的信息产品的利用。如果再回到传统工业,它对我们的这种改变也是深层次的。在传统的工业企业里,研发部门和制造部门的信息沟通能够达到什么级别?有人做过统计,可能研发部门和制造部门自动信息沟通的比例,即使在很优秀的企业也只能够达到20%,这种信息沟通不畅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作为设计人员对产品的理解和作为制造人员对产品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设计人员可能会想到设计一个特别针对用户需求,又能够代表技术发展水平的。但是制造部门说这个工艺很难实现,如果两个部门能够有效的沟通,想象制造的效率会提高多少。

主持人:你是说这种定制化当中会减少很多不必要成本的浪费?

谢智勇:不仅是这样,如果我们通过这种信息沟通,能够把制造业的人员,甚至包括售后服务的人员通过这种信息沟通的渠道及早进入到沉淀设计环节,提高制造人员和产品售后服务人员效率的潜力也绝对是无限的。

主持人:像现在的这些众筹产品,算不算是客户定制化的需求?

谢智勇:互联网众筹?

主持人:一部分的众筹产品现在的模式其实已经有些脱离了早期的众筹模式,比如现在很多产品可能做出来之后会大概有一个雏形,市场上会有一些类似的竞品,但是价格比较高。但是现在有一些众筹产品,你看这个好吧,你先来参与我的众筹,但是你不能拿到实体,你大概要隔个一两个月才能够拿到实体。这个过程中,第一,你可以有颜色上的选择,你可以有自己的签名,还制造一种相对稀缺感、制造荣誉感,让这个客户有参与性。你看这个产品,我还是其中的小股东之一,原来所谓的电影的众筹,你就变成了一个电影的都是人,10块钱、100块钱、1000块钱,跟别人去看电影,这部电影我投的,也会有这种变化,所以像这种算不算是您刚才提到的内容?

谢智勇:算,所以跟晓东聊天我就很兴奋,很多的问题呢,其实就是时代发展的痛点。刚才你说到众筹,我反问了你这个众筹,其实众筹有好几种理解。第一,股权众筹是一种众筹,而产品众筹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奖励性的众筹,就是产品销售的奖励性众筹,这两种都是经济现象对我们社会造成的的冲击。先拿股权众筹来讲,互联网众筹平台上很少有人再敢叫众筹了,只敢称为互联网众筹的平台。因为股权众筹的发展,首先对我们现行法律体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也就是说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股权众筹到底算公募基金还是私募经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对现行的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算公募基金,这种众筹一般没有经过审批,不能算公募,如果算私募,私募是只能像特定的人去宣传,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用户,它是向不特定的人群宣传,这就产生了矛盾。美国把这种互联网股权众筹定义为小公募,也就是对它的审批稍微放松了,或者把它定义为大公募,对它的宣传做一些放松,这就是股权众筹对现实生活带来的极大冲击。作为奖励众筹呢,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你先去交一部分钱,可能会以比较低的价格或买到比较有特色的产品,这个应该对于现行法律体系的挑战稍微小一些。恰恰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另外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进而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针对性。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把第一项工作完成的很好,极大的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成本。但是第二项工作,提高信息传输的针对性还在努力中。

主持人:或者叫信息的导流,这里边还有很多的学问。

谢智勇:导流、筛选这些,大数据本身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嘛,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可能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一个信息传输的针对性。

逻辑思维是关键 备考应持续性学习

主持人:谢老师此次参与我们的节目,也是分享了很多关于“信息”两个字的特别精彩的内容。而且关于信息,他真的解构出来来看,一方面会涉及到实体的,我们看得见摸得到的信息,还有就是我们现在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虚拟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又可以通过排列,能够显示出关于人的、关于物的,甚至关于很多流向的,再去做出很多分析。在我们北京邮电大学MBA的相关项目来看,这样的信息和MBA的教学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结合,让大家既觉得因为知识嘛,大家都有一个需求,觉得这个知识好高端好洋气,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呢?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所以通过MBA的学习,怎么样让它能够觉得跟你的生活、跟你的工作更紧密的联系一起,学以致用。

谢智勇:在我们的培养计划里,专门有一门整合实践课程。就是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在北邮所学到的新知识,最后以竞赛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创业,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第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北邮校友有创业的传统,MBA也是秉承这个传统,提出自己的创业化。如果没有创业的意愿或者项目,可以利用课程里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所在企业一个实际的管理问题,这叫创新。整个课程最后是以创业或创新的解决方案结课。我们会邀请一些技术专家,尤其是投资专家和基金的专家,从时政的角度判断这些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及它的商业价值。

主持人:直接嫁接,这个其实是很难得的,因为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有好多项目,但都需要自己去拿着很多的资料,拿着很多商业计划书去上门,算是有一点推销的嫌疑。但是如果学校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应该说对于同学们的帮助那真的是很大,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你的精力成本。

谢智勇:对,现在创业创新在高校里从本科一直到硕士的,北邮每年还会举办一个创新创业展,有很多的落地项目,包括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都有。从社会现状看,一个比难题是社会上的资金相对来说不是太短缺,短缺的是好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这些资金能够找到真正能落地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实现培养的目标,让同学真正的能实战的角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企业也好、自己所创造的项目也好,把它真正结合起来。

主持人:这里都是未来的独角兽。对于我们为有志于想报考北京邮电大学MBA项目的同学来讲,您觉得什么样的同学更适合来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MBA课程?

谢智勇:因为在北京地区,MBA在这两年报考的人数是在逐渐增加的,也可能和人口这个年龄结构有关。

主持人:而且报考的曲线,这两年有直线上升的趋势,角度有点上扬。

谢智勇:对,但总体来讲整个MBA,尤其在北京地区的供求基本上是比较匹配的。所以对于学生也没有特别的偏向爱好。如果非要说有一些要求,我们觉得有信息、电信或者是互联网的工作背景可能和整个MBA的培养体系更好的结合。即使你没有从业背景,但有意识向这个行业转型,北京邮电大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主持人:所以这也是大家寻求职业的第二段发展的很好的契机。

谢智勇:对,很好的个人职业发展转型期。因为北邮MBA从很多第三方的排行榜来看,比如《经理人》杂志,还有一些其他的排行榜,学生毕业两年后或者三年后,就业率的涨幅在全国MBA院校里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主要也是和行业有关。我了解过很多互联网企业和其招聘过程,他们也说由于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商业模式发展速度特别快,变化频率特别高,很多互联网岗位的供求比例达到1:30,也就是有些需要30个互联网人才的岗位,可能满足这个岗位需求的只有1个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比较有意义的结论,第一个,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如果很多同学愿意向和互联网或者是信息经济有关的行业转型,北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是整个互联网的人才标准化,整个互联网人才的标准化比工业时代人才的标准化还简单。因为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专门人才的种类其实是很多的,而在很多互联网企业,不管你是做金融的还是做其他传媒的,它的人才标准化其实是挺高的,比如产品经理和程序员,这也为我们培养互联网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主持人:尤其是这种高度的标准化,有时候是很难以量化的。比如像现在大家听到的古典媒体,广播一直都把它归类到古典媒体了,传统媒体一直像门户网站,但是每一个行业入职之后,其实你的入职门槛是很高的,而且它对于你个人素养的要求,表面上看可能你只是多少证件,然后你的评测是什么,这只是有一个作用的标准在那儿,但是真正这个人他的综合能力怎么去体现,怎么去考核,比如对于我们现在所在的机构,包括其他的一些领域,都是很难b标准的去量化,所以这个也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但是像现在有很多爆款MBA,特别是我们提到了信息相关的内容的时候,以前学习文科的同学可能就会很头疼,说这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要学习一些数学?我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写代码、编个程,这我都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谢智勇:这个也不一定,因为互联网里边也是有专业分工的,如果你的技术比较擅长的话,可能你主要做一些后台的工作为主,如果是以前对技术呢,比如刚才晓东说的数据也不擅长,代码也不会,我们可以做一些产品经理。

主持人:对于前台的或者是中台的工作。

谢智勇:对,可以开发一下我们对于用户需求的敏锐度,我们对用户的需求可能了解的更深刻一些,双方一结合起来,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分工体系。

主持人:在报考的时候,会不会我们出题也会照顾到这些同学们的需求呢?

谢智勇:主要是体现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的笔试就是全国统考,试题是一样的,就是每年1月份管理类联考,总分300分的考试。

主持人:面试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呢,因为面试专家基本上都是我们北邮的老师,他对来自于电信、信息或者是互联网企业的同学,可能感觉更亲切一些。

谢智勇:对,但是还是遵循孔子那句话,“教无类”。来自于传统行业的有志于了解信息,甚至是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向这方面发展的,我们肯定也不排斥,也是很愿意接受的。

主持人:那么您难得来一次,能不能给大家在复习统考的时候,以及复习专项课考试的时候,给他们支支招,统考和面试,都给大家提提醒,应该怎么复习,怎么能考高分,怎么在于过线,怎么在于录取到面试官?

谢智勇:据我了解的,因为好多年不考试了,可能我的建议呢,大家仅供参考吧。管理类联考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总共300分,100分是英语,这个难度大致相当于大学五级的水平,介于四级和六级之间,但是标准还是比较低的。100分的英语,一般国家线会划在45、48分,划到50分的时候不是太多。

主持人:三长两短选一长,反正实在不会就选B,D要不行就是C,英语里边除了作文,各个自己看着办。

谢智勇:还有一门课是管理类综合,就是考写作、数学、逻辑这样一些内容。

主持人:这可能也是现在同学们最头疼的,尤其是在非管理岗位,甚至于有很多管理岗位都涉及不到这样的内容,所以不知道应该怎么复习。

谢智勇:我建议大家找找历年的考题、真题去看一看,数学水平比高中稍微高一点,还达不到大学。因为报考MBA的基本都有专科、本科以上的学历,所以问题不是太大。剩下的就是写作和逻辑。有些人逻辑天赋比较高的话,即使不复习,因为逻辑比较清晰,也能考高分。如果同学们能够处理好工作和复习备考的关系,每天挤出一些碎片化时间,正好互联网也有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把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每天记记单词,看看逻辑或者是写作的一些要求,提早准备。因为我了解的很多同学,由于工作太紧张直接裸考,没有复习就上考场。现在MBA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了,考试就像烧水一样,有的同学把水烧到100度,有的同学把水烧到90度,有的同学烧到10度,最后烧到100度就考上了,烧到90度和10度没有什么区别的,既然做就把它做成,否则付出的成本其实是没有回报的。MBA在你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对你的社会认可度上来讲,价值还是很高的。斯蒂格利茨曾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是研究信息不对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学到底是一种培养机制还是一种选拔机制?最后他的答案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大学与其说是一种培养机制,倒不如说是一种选拔机制。按照斯蒂格利茨这种说法来讲,可能考上MBA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你考上之后也会得到一个培养的机会,最后顺利拿到学位,那肯定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一个新的标签,不论是找工作还是在生活过程中,大家对你的认可会有一个新的标志。所以就从这个角度来讲,引申一个结论,大家要重视复习过程中时间的保证,不一定每天学的特别累,但是必须每天要学。

主持人:对,掌握方法,做好规划。

谢智勇:对,我相信考上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有为难情形

主持人:这几年我们北京邮电大学在统考的分数线上,一般要求是在多少?

谢智勇:我们 北邮一般按要求来,过国家线就可以了。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国家对专业硕士的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导致除了MBA之外很多专业硕士的考试方法、培养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结果使得北邮MBA的招生名额大大增加。

链接地址:

http://edu.cnr.cn/eduzt/dhsxy/dhsxy/20170814/t20170814_523898917.shtml

热点新闻

北邮要闻

- 更多 -

电子信箱:news@bupt.edu.cn   新闻热线:010-62282031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邮编:100876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5064445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