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内各地迎来了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开学季。“乙类乙管”对学校体育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各学校需要更为具体化地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更为个性化地面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差异化状态。
科学应对,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
在疫情防控的三年时间里,在线教学、居家运动、线上竞赛成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开发出大量适用于网络教育场景的新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些措施对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功不可没,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视力水平下降,从返校后的测试来看,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有所下滑,其中耐力、心肺功能和力量等素质下滑明显,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不容乐观。
新学期恢复正常体育教学秩序后,家长对“阳康”学生能否参与体育锻炼心存疑虑,部分教师对“阳康”学生的体育课如何上拿捏不准,一些学校对是否恢复正常体育活动也拿不定主意。
相关调研证实,感染新冠病毒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部分“阳康”学生身体恢复时间较长、出现各种症状等。但科学研究也表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抵御病毒侵害,科学运动能够促进“阳康”学生体质恢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要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增强学生体质的积极作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时,坚决杜绝和防止以各种理由挤占甚至停开体育课的行为,保证体育课程的正常秩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体会体育锻炼的益处,了解学生实际运动能力,通过有效的社会宣讲和传播,消除家长们的担心和疑虑。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为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场地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数在户外进行,空气流通性好。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聚集性疫情传播的风险可能性小于室内教学,且每天进行一段时间的户外运动有利于学生视力健康和心理调适。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双减”政策红利,保证课后体育服务正常化运行,鼓励师生员工全员参与。
新学期开始后,各校应对全校学生组织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并对学生视力进行一次普测,以此判断三年来学生体质变化情况,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学校体育政策、指导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也为家庭和社会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竞赛是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新学期各级各类组织应进一步精准落实体教融合政策,逐步恢复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充分发挥校内竞赛的引领作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循序渐进,不断优化体育教学策略
经历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和普遍“阳康”后,学生身心状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师一定要了解这些变化,根据学生身心状况的变化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一是熟知学情。体育教师应在复课后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能力测试和调查,特别要注意“阳康”学生的心肺耐力水平、机能状态以及身体出现的特殊反应,准确掌握学生身体状况,仔细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及时掌握异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将有身心异常的学生通报学校和班主任,以便共同应对。
二是调整计划。复课后体育组要及时组织体育教师根据新情况研究新方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并报学校有关部门备案,体育教师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三是优化教学。体育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组织以团队为单位的体育活动。教学内容上灵活多样,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好运动技能、基本运动能力、体能等练习,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和自我运动监测方式。学校应将早操、大课间、课后体育服务等体育运动统筹考虑,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四是循序渐进。三年疫情防控及普遍“阳康”对学生运动技术、体能、基本运动技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运动不科学,极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教师一方面要动员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情况适度控制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确保体育教育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五是个性化教学。“阳康”后学生身体反应不一,承受运动的能力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调查研究,搞清每名学生实际状况,分类实施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教师可以分组施教,注意教学内容的差别化,差异化控制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新学期伊始,应以调整学生心态和恢复体能为主要目标,多开展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和体能类练习,待学生运动能力恢复后再开展强度较大的运动或竞赛活动。教师要特别注意防止运动不当导致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更要坚决抵制停止体育活动的错误行为。
全员参与,涵养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体育运动既能增进身体健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舒缓心理压力,是调节身心的有效方式之一,还是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转的润滑剂,是架构师生相互理解的桥梁。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全体教职员工走向操场,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家长要担负起学生身心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带领学生居家或在小区内开展特色体育活动,让他们养成在不同条件下锻炼的习惯。全社会都应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资源,为学生各类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体育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推广和普及宣传科学锻炼的知识,成为学校体育的宣传大使、行动专员和文化代表。
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教融合功能,全面开放公共体育场地、青少年体育竞赛、体育社会指导员、教练员等体育资源,为青少年学生全时空参与体育运动创造良好条件。体育部门要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主动参与青少年体育教育,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专项水平。
卫生健康等部门应与学校积极配合,促进教体卫医多元融合,共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疫情防控期间以及政策调整后广泛的科普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应对变化,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全方位育人作用,携手共建学校体育新格局。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作者:史兵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21日第10版 版名:体育美育